返回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工作动态

暑期坚守筑匠心!基建团队扎实推进校园建设任务

时间:2025-08-31作者:刘姣 廖天怡 罗舒予编辑:廖天怡审核: 供图:阅读:229

当盛夏的蝉鸣渐歇,新学期悄然而至,有一群人始终坚守在校园的各个角落——他们顶着烈日勘察工地,伴着星光校核图纸,从晨光熹微到夜色深沉,他们用沾满泥浆的双手、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,把师生的期待一点点变成现实。

盛夏的校园,骄阳似火,校园里少了往日的喧嚣,却多了机器的轰鸣和基建人忙碌的身影。这个暑假,基建处/扬子江校区管委会全员在岗,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,不畏酷暑坚守一线,牢记职责使命,攻坚克难、担当作为。他们抢抓施工的黄金期,同期建设明故宫、将军路、扬子江三校区,10余项民生修缮工程落地见效,5项新建项目加速推进,用实干为校园写下最生动的“成长日记”。

明故宫、将军路、扬子江三校区校园鸟瞰

维修项目“微更新”,这些日常场景悄悄变了样

校园幸福感,往往体现在师生切身感受中,藏在上下楼的便捷体验、实验室的良好环境、宿舍的舒适居住条件里。这个暑假,为了给师生打造更加安全、舒适、优美的校园环境,10余项民生修缮工程精准发力,让熟悉的校园多了许多“小确幸”。

综合楼新添“空中走廊”,室外观光电梯即将入驻

这个暑期,综合楼加装电梯项目抢时间、赶进度,昼夜不停推进工程节点。基建处组织召开专项工作例会、方案研讨论证会、校内协调会近20次。项目总体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0%,电梯钢结构井道已稳稳立起。建成后,这部“空中走廊”不仅能分流高峰时段的乘梯压力,让拎着办公设备、抱着厚厚文献的师生不再为等电梯发愁,更藏着别样巧思——透过玻璃轿厢,校园景致随升降缓缓铺展,上下楼都成了一种享受。

校领导多次在综合楼加装电梯项目工地现场督促指导工作

综合楼加装电梯项目钢结构吊装工程

信息类学科群楼穿上“新外衣”,让科研更有保障

斑驳空鼓的外墙表面修葺一新,老化的门窗边缝重新打胶收口,室内天花板也打磨粉刷焕然一新——将军路校区信息类学科群楼的“新装”不止好看,也解决了雨天渗水漏水、外墙脱落的安全问题,让师生们专注科研时更加舒适安心。

将军路校区信息类学科群楼(部分)外墙修缮前后对比

将军路校区信息类学科群楼门窗、天花板修缮前后对比

宿舍修缮大翻新,居住环境全新升级

将军路校区慧园5栋迎来全新面貌:石塑地板光洁平整、墙面洁白如新,中空玻璃窗隔绝声浪热浪,连门锁都换成了智能款;将军路校区东区31~34栋宿舍的老旧电梯正升级更换为新款,电梯运行更加舒适安心;将军路校区迎新宿舍的地漏、瓷砖等“小细节”焕然一新,卫生间、走廊、屋面渗水问题也得到解决,就等着大家解锁“家一样的感觉”。

将军路校区慧园5栋学生公寓焕然一新

将军路校区慧园5栋学生公寓卫生间修缮成效 

将军路校区宿舍零星维修、电梯更换成效

校园新增190个充电桩,助力师生告别“充电焦虑”

明故宫校区体育馆西侧约150个电动车充电桩、科学馆西侧、将军路校区东门约40个汽车充电桩正加紧安装,电缆铺设、设备调试都在倒计时。再过一个月,师生们再也不用满校园“抢车位”,手机扫码就能轻松续航。

明故宫校区体育馆西侧自行车充电桩(上),将军路校区东门北侧汽车充电桩(下)

新建项目“加速跑”,未来校园的模样藏不住了

如果说维修工程是“锦上添花”,为日常校园生活描边增色,那新建项目便是着眼于学校“十年行动计划”的“筑基立柱”,以更完善基本办学条件支撑学科建设,为学校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可靠的空间资源保障。

这个暑假,将军路与扬子江校区的工地上,吊塔林立、机器轰鸣,一幅幅未来图景正从图纸走进现实。

4号学生宿舍打造“活力共享新天地”

将军路校区东南角,4号学生宿舍已冲出地面,如今主体结构已建到第9层,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稳步攀升。在不久的将来,这里将成为近1500名学子的温暖港湾。室内配套一应俱全,室外阳台宽敞明亮,为日常起居提供舒适环境。而宿舍中庭打造的开放楼梯空间,更是点睛之笔——在这里,同学们可以开展小组讨论,观看社团演出等等,宿舍不再只局限于休息场所,更成为充满青春气息的共享天地。

将军路校区4号学生宿舍楼建设现状鸟瞰 

将军路校区4号学生宿舍楼建成效果

将军路校区4号学生宿舍楼室内效果

信息类学科即将迎来“交叉研究新基地”

将军路校区西南隅的1.7万平方米实验楼已初具雏形,主体结构与墙体已完成施工,装饰装修和室外工程正在稳步施工,预计年底就能竣工。未来,这座科研大楼里各类高端实验室将一应俱全,不同专业的师生在这里碰撞科研灵感,或许下一个科技突破就从这里诞生。 

将军路校区信息类交叉学科楼建设现状鸟瞰

将军路校区信息类交叉学科楼建成效果

扬子江校区迎来“第一栋”!2.9万平方米创新研究中心封顶

作为扬子江校区首栋开工建筑,新兴交叉学科创新研究中心2号楼已顺利封顶,正在推进二次结构施工。这座“书院围合式”的研究大楼颇具亮点:不仅集合了各类前沿实验室,还布局了屋顶休憩平台、阅读阶梯等多元交流研讨空间,在不久的将来,师生们将在这里交流碰撞科研灵感,为集成电路等交叉学科建设添砖加瓦。

扬子江校区新兴交叉学科创新研究中心2号楼建设现状鸟瞰

扬子江校区新兴交叉学科创新研究中心2号楼建成效果

3.6万平方米“生活综合体”蓄势待发

扬子江校区公共基础保障设施(一期)已获得施工许可,3.6万平方米的空间里,1.3万平方米的食堂及保障用房、1200个床位的学生宿舍、各类门店等一应俱全。想想看,下楼就能吃饭、出门就是快递点,舒适便捷的“一站式生活”触手可及。

扬子江校区公共基础保障设施(一期)建成效果

2400名学子的“新家”获批

扬子江校区东南角的学生宿舍一组团已获批规划许可,3.7万平方米的建筑群里,每套宿舍都有独立卫浴、共享客厅、室外阳台,每层都设有活动室与室外活动平台,足不出户便可轻松完成小组讨论、自习研讨。不久的将来,这里将充满欢声笑语,为学生们提供“创新、共享、舒适”的校园生活环境。

扬子江校区学生宿舍一组团建设项目建成效果

烈日下的坚守,他们用责任筑牢“安全线”

这些变化的背后,是基建人整个暑期的“连轴转”。处领导带头深入一线,走遍三校区近20个工地,全面跟进项目进展;工作例会统筹施工进度,及时疏通项目难点堵点;项目负责人全程跟踪施工细节、严格把控工程质量;安全员定期开展安全巡查,细致排查安全隐患。从清晨到日暮,基建人始终坚守在施工现场,以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为校园环境提质升级提供坚实保障。

处领导深入工地一线

有人汗水浸透工装又被烈日烤干,在后背结出白花花的盐渍;有人被紫外线灼伤脖颈,脱皮的皮肤沾着安全帽绳的红痕。他们手机里存着上百张工程照片,从墙面裂缝到地漏坡度,每个细节都标注着“已整改”“待复核”,只为守住“质量底线”与“安全红线”,让每项工程都经得起时间和师生的检验。他们用脚步丈量工地的每一寸土地,用双手筑牢安全的每一道防线,每一个细节的坚持,都是对责任的无声承诺。

基建人暑期辛勤工作掠影

与此同时,在施工现场的背后,还有一群人在“看不见的现场”攻坚克难:20余项招标采购高效推进,16批次近2000万元工程款按期交付,20余项档案资料规整入库,10余项管理制度优化完善,用规范流程为项目“保驾护航”;面对扬子江校区土地征转过程中历史遗留的“硬骨头”,基建团队持续对接江北新区、浦口区等政府部门,硬是啃下了林地转用、高压线迁改等各类难题。从工地现场到幕后支撑,正是基建团队各方力量协同发力,才能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保障,全方位为校园建设筑牢“压舱石”。

基建人暑期辛勤工作掠影

从图纸到现实,他们把“初心”写在校园的土地上

在紧锣密鼓推进校园建设的同时,未来校园的画卷也正在徐徐铺展:扬子江校区3号教学科研楼立项工作稳步推进,基建处/扬子江校区管委会联合发规处,精准对接伦敦国际学院、教务处等单位使用需求,深化可研文本、反复校核图纸,目前可研文本已顺利上报工信部,正在推进评审工作;2026年度改基专项入库项目也提前布局,方案评审、施工图设计、概算编制等关键环节均已完成,为后续项目建设筑牢根基。

这份对美丽校园建设的执着,正是基建人始终不变的初心。暑期务虚会上,“为师生服务”这五个字被反复提及,从廉政述职到安全培训,从工程进度表到十年行动计划,基建人所有的努力都朝着同一个目标:让校园更美丽、更安全、更宜居,将当下建设成效与学校长远规划相结合,为未来校园擘画蓝图。

基建处/扬子江校区管委会召开暑期务虚会

如今,明故宫的电梯井道在夕阳下闪着光,将军路的实验楼已能看清轮廓,扬子江的地基正往下扎得更深——这是基建人用实干与汗水写就的答卷,更是给全体师生的承诺:当你回到校园,会发现所有等待都值得。